2025年加快中国居住建筑低碳转型的政策路径:欧盟经验启示报告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5-23 00:25:19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加快中国居住建筑低碳转型的政策路径:欧盟经验启示报告

  欧盟建筑领域碳排放占能源相关排放的34%,居住建筑直接碳排放达3.06亿吨(2021年),其脱碳核心路径包括深度节能改造和取暖电气化。数据显示,欧盟75%-95%的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低下,年改造率不足1%,需通过政策组合加速转型。

  欧盟以《欧洲绿色协议》为顶层设计,通过“减碳55%”一揽子计划推动建筑脱碳,核心政策包括:

  1. 能效标准与法规:《建筑能效指令》(EPBD)要求2050年建筑存量零排放,2030年新建建筑零排放,既有建筑一次能源消耗减少16%。成员国如德国通过《建筑能源法》设定严格的能效升级路径,比利时布鲁塞尔要求2050年建筑能效达C级以上。

  2. 碳定价机制: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覆盖电力、工业等领域,2027年新增ETS2覆盖建筑和交通的燃料燃烧排放。瑞典碳税高达123欧元/吨,推动化石燃料使用量下降85%(1990-2018年)。

  3. 财政激励与基金:欧盟社会气候基金(SCF)投入650亿欧元,支持建筑改造和低收入家庭过渡;德国KfW银行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组合,最高覆盖改造成本的70%,奥地利“全民清洁供暖”计划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全额设备更换补贴。

  4. 信息与服务支持:欧盟推广“一站式服务中心”(OSS),提供能效评估、融资协助和技术指导;德国“个性化改造路线图”(iSFP)为业主制定分阶段改造计划,并提供咨询补贴。

  中国既有居住建筑超570亿平方米,运行阶段碳排放超13.7亿吨,占建筑领域近60%。尽管新建建筑能效标准逐步提升(如北京、山东执行80%节能标准),但农村建筑能效水平低,围护结构改造滞后,且政策依赖补贴驱动,市场机制不足。

  1. 能效标准升级: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从30%提升至83%(严寒地区),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但农村标准仍以自愿为主。

  2. 清洁供暖转型:北方地区通过“煤改电/气”推动供暖电气化,2022年52%家庭改用天然气,但生物质能和热泵应用潜力待释放。

  3. 财政补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1700亿元支持清洁取暖试点,但农村补贴侧重燃料替代,围护结构改造仅占12.4%。

  1. 能效标准从“相对量”转向“绝对量”:借鉴欧盟近零能耗建筑模式,中国可建立以能耗指标为核心的绝对量标准,覆盖新建与改造建筑,强化农村地区强制性要求。

  2. 完善碳定价与市场机制:探索建筑领域碳定价,结合社会气候基金缓解低收入群体影响;优化分时电价,引导热泵等高效设备使用低谷电力。

  3. 强化既有建筑改造政策:分阶段引入既有建筑强制性改造标准,例如规定屋顶、墙体改造的最低能效要求,并通过“一站式服务”降低业主实施门槛。

  4. 创新财政激励设计:参考德国KfW模式,将补贴与能效提升挂钩,鼓励高性能改造;奥地利的精准补贴经验提示需优先支持低收入家庭的围护结构与供暖系统协同升级。

  欧盟通过法规、市场、资金和服务的多层次政策组合,为建筑脱碳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国需在巩固新建建筑能效优势的同时,加速既有建筑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创新,加强农村地区政策覆盖,并通过碳定价等工具提升长期转型动力,实现居住建筑领域的深度脱碳目标。

服务热线
020-66666666